本文和大家聊聊国内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股票配资网官网,讲一讲国内大多数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式,以及这种关系对民众和社会的影响,对想要加入体制内和给政府当乙方的人也有一定的帮助。
为了便于大家理解,我从咱们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说起。
我国不是欧美那种纯粹市场至上的“自由市场经济”,而是由政府高度参与的“政策型市场经济”,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大政府模式。这个模式贯穿了整个改革开放时代。
这种经济模式诞生的初衷,是在国有经济的基础上,引入市场要素对社会资源流动中的影响,打破“干多干少一个样”的大锅饭问题,提升社会发展的效率和人们劳动创业的积极性。
然而虽然我国一再强调市场在要素分配中的作用,但政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始终具有极强的干预能力:政府会通过政策文件影响社会资源在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的分配,再让这些资源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转。
尤其是在08金融危机后,我国步入了政府投资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模式,政府不只通过政策文件主导了经济发展的方向,就连许多项目都是由政府直接砸钱投资拉起来的,政府成为了最大的甲方。
比如基建房地产,先由国家发布大力支持以工代赈的文件,然后地方政府以投资的形式开展大量的基建活动,并通过房价和地价吸纳财政收入维持政府投资,这是我国近十年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。
再比如半导体和新能源,由国家发布文件大力支持半导体和新能源的发展,各个地方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和补贴半导体新能源企业,开展大规模的光伏风电建设。政府亲自下场后,民间资本响应号召也跟随入场,半导体新能源的风口就是这么拉起来的。
所以在我国,政府的政策风向直接决定了某个地区某个行业的发展速度,政府的政策倾斜也会把某个行业瞬间拉成风口,无论这个行业是高科技的还是劳动密集型的,从而实现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的目标。
缺点就是,如果某个地区缺少国家的政策倾斜,或者这个地区遗留问题过于棘手找不到有效的政策扶持手段,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非常挣扎(比如东北)。千万别把某个地区的发展简单归纳到人不行身上。
政策拉起来的风口也经常来的快去的快,过不了几年就会因为产能过剩和消费低迷导致供需失衡,让风口迅速消散。曾经的通信、中间的土木房地产、两三年前的半导体、现在的光伏风电都遵循了这个道理。
这也让高考报志愿的学生家长们犯了难,自己高考报志愿选择的热门专业,等过了四年大学毕业的时候,能不能捞到风口尾巴都说不准了。
由于政府主导了发展方向和资源调配,在这样的环境下,企业老板想维持生存or发展壮大,最重要的不是在市场环境中摸爬滚打,而是和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。
通过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交流,企业老板可以获得宝贵的信息差,从而获得凌驾于“市场竞争”之上的巨大优势,这是国内大多数企业成功的真正秘诀。
为什么我国的成功企业中,有相当比例来自体制内和国企人员“下海”创办的呢?因为体制内人员掌握大量来自政府内部的人脉关系,下海后可以从自己曾经的同事朋友那里获得大量的信息差,给经营企业提供方便。
国内的大型企业会设置专门的政府关系部门,并高薪从体制内挖人担任政府关系工作,很多人以为这个部门是可有可无的,恰恰相反在老板看来这个部门才是最核心的。
为什么企业都特别想留在北京,不愿意响应协同发展和产业转移的号召往周边搬迁呢?因为北京是政治中心,企业留在北京不但方便和政府部门交换信息,还能接触更高层级的领导。
以至于很多企业和当地政府的关系过于密切,企业给政府和领导提供利益(税收、仕途、分红),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差和摆平事情。这些企业拥有一个接地气的外号--XX必胜客。
不过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这层关系不好让民众知道,容易让民众产生怀疑,企业老板也不想让民众知道自己是吃政府软饭的。
所以很多老板会在公众面前极力宣传自己创业多么多么不容易,掩饰自己和政府之间的关系。
这会让国内民众高估企业老板的能力,误以为这些老板的成功全靠个人的努力奋斗,这些喜欢抛头露面的老板又热衷于写自传,兴起了以前大众对成功人士和成功学的追捧热潮,直到这几年成功学和成功人士大量崩塌。
许多热衷于宣传个人努力奋斗的成功人士,他们的成功有着大量“历史趋势”“背靠大树好乘凉”和“运气”的成分,只学习他们努力奋斗的精神当然是不能成功的。
至于企业想从体制内身上得到的东西,具体讲起来就五花八门了。
有些企业直接依赖政府部门、事业单位和垄断国企的项目订单,企业希望和政府建立良好的联系,担任乙方和供应商角色。这类企业在政府部门眼中有个统一的称呼--第三方,在座的许多人就是在这些企业打工的。
这类企业在国内特别多股票配资网官网,包括土木基建、通信基站、天网摄像头、光伏风电、学生文具、医药用品等许多行业,中建华为之类的五百强企业也牵涉其中。还包括负责可研初设编制、办公物资供应、数字化网站建设的各种中小微企业。
尤其是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,企业为了生存对政府订单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大,就连许多市场化的企业也打起了政府订单的算盘,比如手机电脑、无人机、云服务等。
比起对企业toB和对消费者toC的业务,政府人员不太懂技术、爱当甩手掌柜、又希望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拉动经济,在企业老板眼中属于“人傻钱多好忽悠”的存在,只要能容忍很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就行。
现在的地方债务问题之所以非常棘手,就是因为政府投资养活了太多的企业和劳动力,一旦地方债务高到政府无法继续推动大量的投资项目,不光是经济发展停滞,大量依赖政府订单的企业都将破产倒闭,大量员工也要被迫灵活就业。
如果你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,又有一些正在开展的项目或采购活动的话,你的办公室隔三岔五就会有企业的销售员工拜访。这些销售人员向你介绍自家产品的同时,重点是向你打听项目和采购活动的进展,回去向上级汇报。
有些企业高度依赖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,企业希望和政府建立良好的联系,方便从政府部门手中获得这些公共资源的出让和使用权,这些部门也是纪律问题的高发区。
比如房地产公司,无论是债务敌国的超级房企还是地方上的中小房企,老板员工三天两头就往政府部门跑,打听准备出让的好地段和政策要求,好回去提前做准备,必要的时候还会准备”贡品”。
再比如采矿业,企业老板为了获得某片矿区的开采权可以付出一切,管矿的工作人员稍微一松口,钞票房子美女通通送来,采矿所得的一部分也可以当分红送给你。
有些行业受政府的政策文件影响特别大,企业会努力和体制内打好关系,试探政府能够接受的底线,降低企业经营的难度。
某些企业的材料和图纸可能是有问题的,但它们又想通过审批和监管,于是他们会努力和政府部门沟通获得默许,这中间不乏各种糖衣炮弹。
学校医院的物资采购中,某些企业的产品并不优秀,于是它们会努力和学校医院的领导们打好关系,以回扣和美女为代价,说服学校医院的领导采购自家公司的产品。
还有游戏行业,政府稍微发布个规定,游戏传媒板块的股票就蒸发几万亿,可见政策文件的巨大影响力,所以一些游戏公司会事先和政府部门接洽沟通,商讨一些难度不大且能被政府允许的整改方式。
玩家们会看到,游戏新规出台后没多久,一些游戏公司迅速通过变相的钻空子完成整改,连民众和玩家们都看的出来,体制内的人精们就更能看出来了,只不过这种做法是事先被默许了的。
有些企业的成长表面和政府无关,实际上却非常依靠政府部门的保驾护航。
比如移动支付,凭啥大众要放弃上千年对硬币纸币的信赖,相信自己手机里的数字就是全部的身家财产性命呢?当然是政府大力宣传推广的结果,凭借政府的信用背书让移动支付在全国普及。
这也是欧美移动支付难以落地的根源,其实移动支付的技术原理并不是特别难,但欧美的小政府无法提供权威的信用背书,也就难以让民众克服移动支付的潜在风险(比如信息丢失和数据泄露)大规模使用它。
再比如那些依靠996加班压榨人口红利的企业,如果不是被默许违反劳动法,允许这些企业用压榨人力的方式存活的话,以这些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品牌价值,早就被淘汰or搬去落后地区了。
少数完全靠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的企业,和体制内确实八竿子打不着关系,理论上不需要和体制内建立联系。
但有点儿情商的老板都知道,只要生存在这片土地上,跟体制内打好交道还是非常有必要的,不说锦上添花,最起码可以避免一些潜在的麻烦。
这个道理不光企业老板知道,小商贩和个体户们也知道,和城管消防打好交道可以避免找茬,还能达成一些心照不宣的默契。
由于国内大多数企业是通过和体制内建立联系,依赖体制内的“订单”“信息差”和“绿灯”发展壮大的,这就让大多数企业老板天然居于体制内的附属地位。
既然是依赖体制内才发展壮大的,老板在体制内面前自然硬气不起来,甚至得上赶着对体制内阿谀奉承,生怕没伺候好丢了企业的生存渠道。
在北上深这样的一线城市、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发达地区,这种情况相对好一些,许多企业的成长还是经历过真刀真枪的市场竞争的,产品也经历过海外出口的磨砺,企业本身也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体量。
这类企业的老板自然也就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话语权,可以和体制内形成“相敬如宾”和“互利共赢”的关系,甚至可以用“就业岗位”和“营商环境”反向倒逼体制内给自己提供方便。
而在二线及以下的城市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,大多数企业就是在地方政府的“本土保护”下发展壮大的,企业老板对体制内有很强的依赖性,自然就缺少独立的话语权。有些企业甚至就是体制内领导“以权谋私”的产物,主营业务来自体制内领导的权力变现,老板就是个吉祥物而已。
到了小县城,不要说企业对体制内的高度依赖了,就连当地一些规模较大的饭店、烧烤摊、培训机构、驾校也和体制内有密切的联系,甚至就是某个领导的亲戚朋友开的,整个社会就是个围绕体制内为中心运转的小圈子。
相应的,体制内人员在和大多数企业的交流中,也就很自然地居于强势地位了,哪怕只是领导身边跟班的小科员,企业老板也会非常客气。
这种强势地位不只体现在工作中和企业的接触上,更体现在生活中的社交往来上,许多人都希望拥有一个身为公务员、教师、医生的朋友,只要客气地和这些人交往,就可以帮助自己了解许多信息,在争夺优质的公共资源时获得优势(比如未来城市规划、孩子入学、医院看病等)。
以至于企业老板主动迎合了许多体制内存在的陋习,让这些职场糟粕在全社会蔓延开来。
比如酒桌文化,很多企业在和体制内领导接洽的过程中,主动备上好酒好菜敬酒拜码头,就连饭局+烧烤+KTV+洗浴一条龙服务也是有的,土木、地产、通信、新能源这些和政府很近的行业,都是酒桌文化的重灾区。
还有纪律问题,很多体制内领导并不是主动采取“吃拿卡要”的越界行为,而是在企业老板的围猎中被拉下了水,这些企业老板希望用权钱or权色交易的方式增进和体制内的联系。
久而久之,许多体制内领导在权力加持和老板奉承下,就开始飘飘然不自知了,工作生活中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。
不傻的都知道,企业老板尊重的只是体制内的身份,尊重体制内领导手中掌握的公权力而已,但有的体制内人员偏偏就觉得自己行了。
有的体制内人员头脑一热离职单干,想借助以前那些谈笑风生的老板力量,但没了公权力的庇佑,这些身价千万上亿的老板根本不鸟他。
一些老板也不满足自己长期居于配角的身份地位,想要反客为主占据主导地位,挨了铁拳后彻底变老实。
这个大家也都知道了,马爸爸之类的大老板跌落神坛,就是源于“政商关系模糊”和“分不清主次”的问题。
那些真正聪明的企业老板会尽可能保持低调,不在公开场合发言,跟着体制内的号召做事。
这种企业和体制内的关系更多的是弊大于利,它让全国范围内诞生了太多依靠“地方保护主义”混的风生水起的公司。
这些公司并不是通过市场竞争的摸爬滚打壮大的,企业老板和管理层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和能力,但在阿谀奉承和推杯换盏方面非常在行。
等到这些公司形成巨大的体量,开始垄断行业内的资源和话语权躺着数钱,排挤当地有能力的创业者,让当地的市场活力和营商环境大幅下滑。
从基层员工和年轻人的视角看,国内很多企业的规模虽然非常大,实际运转却和草台班子差不多,很难从这个平台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,酒桌文化之类的职场糟粕却多的厉害。
为什么国家想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呢,核心目的之一就是想消灭那些依靠地方保护主义的企业,给有干货的企业提供足够大的市场,给有活力的创业者清理出足够多的成长空间。
另外,这种关系加强了上层社会的强强联合,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,让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更加普遍。
正常来说,政府、企业、民众三者之间,应该存在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关系,避免其中任何一方过于强大破坏社会的平衡。(比如政府独大导致的吃拿卡要、企业独大导致的财阀化)
可一旦政府和企业强强联合结成复杂的利益共同体,在权力、财富、话语权的全方位优势下,民众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:
996的员工争取不到8小时工作制,小微企业的创业者也争取不到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,民众的工作生活积极性也就会大幅下降。
就说这么多吧,个人观点,供参考,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。
#图文打卡计划#股票配资网官网
人人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